国家开放大学在路上 ——访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
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
2017 年 7 月 5 日, 国家开放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是自 2012 年国家开放大学挂牌成立以来, 探索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建设模式” 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果之一。
日前, 本刊记者就五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相关问题, 专访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 杨志坚强调 :“自开放大学建设开始以来,我们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期间, 虽然遇到各种矛盾、 各种问题, 但我们一直在向着‘太阳’走去。 现在,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前面已经红霞满天。”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记者 :今年是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五周年,回顾这五年,您有怎样的感受?
杨志坚 : 很难, 很复杂。 从 2012 年到2017 年, 五年来, 我们努力建设国家开放大学,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比如体制、 机制、模式和相关的运行带来的制约性因素等等, 它们使得建设过程很艰难、 很不容易。
难在哪里? 第一, 难在要进行“旧城改造”, 第二, 难在要进行“新城建设”, 第三,难上加难的事情, 就是还得把“新城” 建在“旧城” 里。
因为国家开放大学并非横空出世, 它的前身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所以涉及到整个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转型。 它的战略转型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全民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 并被赋予双重使命 : 既要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还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这种景况, 放在世界各国开放大学发展框架中考察比较, 即使不算“唯一”, 也是非常独特的。 因此, 它必须改革、 改造和适应、 创新。
五年来, 国家开放大学一直坚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按照新理念、 新机制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建设。 现在, 开放大学之中国模式雏形初现, 成绩可圈可点。
记者 :请您概述一下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杨志坚 : 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五年来, 按照《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 绘制的蓝图, 围绕“1314 工程”, 在办学宗旨和任务使命、 学历继续教育、 非学历继续教育、 教育信息化建设、“学分银行” 建设、 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研究和推进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办学宗旨和任务方面, 国家开放大学进一步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为办学宗旨, 强调“开放、 质量、 责任、 多样化、国际化” 的办学理念, 不仅开展学历继续教育, 还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 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多样化、 个性化教育的实际需求, 并明确校训为 : 敬学广惠, 有教无类。 努力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新型大学, 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大学, 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点。
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 进一步确认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公民, 制定“国家开放大学质量标准 1.0”, 提出并全面推进基于网络的“六网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推进以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方式方法等为核心的各项教学改革工作。 特别关注特定人群、 弱势群体、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教育机会, 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诉求。
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 成立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开放大学, 开发建立了老年教育网,筹建健康艺术养老体验的国家示范中心。 依托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在全国设立14 个社区教育实验中心、 50 个实验基地和 28个“i- 实验室”, 建设中国社区教育网, 推动社区教育模式和机制创新。 推进“求学圆梦计划”、“精彩人生女性终身学习计划” 和“国培计划” 等教育培训工作, 着力探索形成具有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特色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新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 提出“云、 路、 端”三位一体的开放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模式, 探索研发了集教、 学、 管、 研、 服于一体, 实现一站式和一体化运行的远程教育云平台, 建设了云教室 314 间, 并部署在新疆、 内蒙、 甘肃等中西部学院和学习中心。 研发了国开“O 学派” 移动学习终端, 并在湖南 1.9 万名农民大学生中应用试点。 开发了 3 万门“五分钟课程”,以及各种题材类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在“学分银行”建设方面, 提出以学习成果框架为引领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总框架和“框架 + 标准” 技术路径, 完成了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 积累与转换制度的顶层制度设计并开展试点。 在全国建立了 70 个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 研发上线学分银行信息化管理平台, 与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人社部“国家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系统” 对接。
在众多国家开放大学探索建设成果中, 根本性的重要成果就是探索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开共同体”。
创立开放大学办学“第五种模式”
记者 :“国开共同体”是一项重大创新,那么,“共同体”的涵义是什么?
杨志坚 :“共同体” 是一种应对复杂环境,强调合作共赢的开放性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判断当今世界政治、 经济、 军事等各种复杂形势, 以及世界与中国的发展问题时多次提及“共同体” 理念, 强调要找出“最大公约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同体” 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体” 的一些提法、 思想, 以及推进的具体措施, 一直在指导着我们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我认为,“共同体” 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出发点是合作发展、 同命同运、 共进共退。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 发展中的大学, 办学基础、 实力和能力都不够厚、 不够强。 在战略转型发展过程中, 必须秉承开放、 合作、 共赢的精神, 与相关办学机构、 社会机构等合作办学, 建立“国开共同体”, 共同面对问题、矛盾、 挑战, 不断探索, 向前发展, 这是践行“把大学办在社会中”、“走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发展之路” 的重大道路性选择和举措, 也是一种理性的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记者:“国开共同体”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杨志坚 :“国开共同体” 的基本理念是自愿、 平等、 合作、 共赢, 前提是自愿。 关键是平等, 核心是合作, 目的是共赢。 基本原则是“五共”, 即“共商、 共建、 共管、 共享、 共赢”。 基本要求是实施“五个统一”, 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平台、 统一管理、 统一评价”。 基本目的是“五各”, 即“各在其位、各尽其责、 各展所长、 各具特色、 各得其所”。“国开共同体” 不是一个铁板式的办学主体,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办学共同体”, 可以自愿加入, 也可自由退出。
从体制、机制角度看, 这个“国开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双元制” 和“双重性”,具体来说, 参与合作办学者既各有其举办者和管理者, 又因合作关系成为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部分, 遵循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 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 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开放大学的领导、 指导和管理。
在法律层面, 国家开放大学与各省开大、电大都是平等的、 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办学主体, 没有从属关系。
在管理层面, 即在国家开放大学内部或“国开共同体” 内部, 则因契约关系履行总部、 分部管理职责而存在上下级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开共同体” 的建立,解决了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办学组织架构问题, 这个问题一解决, 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如果用描述性语言为“国开共同体” 下个定义, 那就是 : 主体多元多样、 集约集团办学、 开放理性包容、 共建共管共享的办学组织体系。
从世界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比较角度, 无论是宗旨、 使命、 任务, 还是体制、 机制、 模式,“国开共同体” 都体现了中国特色, 称得上是开放大学之中国模式, 或“第五种模式”。
国开实践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大价值
记者 :从 2012 年到 2017 年,请您对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做一个总的判断。
杨志坚 : 这是一个不断落地的过程。 2012年前, 我们制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提出建设的宗旨、 理念、 方针、 原则和任务。
2012 年后, 根据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1314 工程”。 五年来的努力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现在, 我们正开始迈出第二步。
记者 :您认为第二步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杨志坚 : 是“国开共同体” 有序、 高效、有质量地运行, 赢得声誉、 形成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这是第二步成功的核心标志。 当然, 第二步成功的标志还包括各板块, 如教育信息化、学分银行、 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相互依赖, 相互支撑, 相互融合, 形成一个整体。
记者:就现在的“国开共同体”发展而言,应该具有怎样的思维?
杨志坚 : 最重要的是有战略性大格局思维, 要把我们这所大学放在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 放在全民终身学习发展中、 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 放在远程教育领域各种发展态势中来考量。 要以这种大格局思维来思考如何应对挑战, 如何做大做强, 如何创出我们的声誉和品牌。
记者 :您怎样估计国家开放大学实践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杨志坚 : 我个人看法, 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体制、 机制和模式, 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 不仅办学宗旨使命、 任务与一般大学不尽相同, 与过去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也不尽相同, 它坚持开放办学, 跨区域、 跨行业, 它强调合作发展、共建共管共赢, 它基于网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建设“互联网 +” 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的实践探索过程, 是基于过去或现在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向前推进的过程, 也是对这些体制、 机制和模式进行改革、 改造和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如果取得成功, 无疑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有所贡献。
五年的探索, 有经验, 也有教训, 都很有价值。 国家开放大学既然已经上路, 就要不忘初心, 纵使前路崎岖艰险, 也要义无反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发展之路, 做中国教育体制、 机制和模式改革的马前卒。 这也是我作为校长的个人价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