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等5+1所开放大学领导齐聚上海,围绕“开放大学建设进展与成效”展开研讨。会议认为,五年来,5+1所开放大学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确立了新型大学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多层次、多中心的办学模式;推进技术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中的融合应用、推进科研发展、加强质量保障、建设与完善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和转换体制、改革和探索新的治理体制机制等。会议同时指出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新型大学定位没有完全得到落实、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国家开放大学和省市开放大学需要加强协同等。会议建议开放大学必须明确新型大学类型定位,支持开放大学先行先试,加快推进39所省级电大的更名,推进终身教育立法、设计和制定,扩大开放大学的社会影响。文章最后总结指出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历程艰难,前景广阔。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开放大学未来还面临如何提供个性化学习、如何迎接技术的创新、如何加强一体两翼的事业布局等挑战。
关键词:开放大学;转型;创新;中国模式;建设模式;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2017年10月10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等5+1所开放大学领导齐聚上海,围绕会议主题“开放大学建设进展与成效”,全面梳理和总结了开放大学成立五年来的建设进展、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组组长郝克明教授,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彭斌柏副司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王一兵,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部卢海弘副主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继续教育处高阳处长,上海市教委倪闽景副主任等60余位代表出席。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北京开放大学校长黄先开、江苏开放大学校长崔新有、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刘文清、云南开放大学副校长罗骥、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分别做了交流发言,与会专家针对开放大学建设进展做了评论。
一、进展与成效
会议先由5+1所开放大学校长做交流汇报。校长们结合本校的办学重点、主要举措、取得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进行了交流。
(一)确立了新型大学主体地位,加强开放大学的体系建设
自开放大学更名以来,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推进电大向开大转型,“建设新型开放大学,将开放大学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成为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导下,开放大学首先对如何建设新型开放大学展开了各自的实践探索。比如,江苏开放大学校长崔新有指出:第一个理念就是按照大学的样子办大学,开放大学首先是一所大学,才能建成公共服务的共享的平台和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撑载体。在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大学的认识和定位下,开放大学的办学探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探索开放大学作为一个办学主体和办学实体的内涵和规范建设;二是建立了以学院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如上海开放大学成立了四个实体性的二级学院,探索开放大学教学与管理的保障和运行体制机制。三是加强了办学体系建设。比如,国家开放大学提出了“国开共同体”创新发展思路,出台了《关于推进办学组织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39所省级电大和5所地方开放大学与国家开放大学签订了共建区域分布协议。江苏开放大学推动全省电大办学系统向新型大学体系的整体性转型,强化了市、县开放大学的服务定位,实现了新型大学组织体系的创新。
(二)紧贴社会需求,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了多层次、多中心的办学模式
五年来,5+1所开放大学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逐渐走出了一条与“政、企、学”等广泛合作的办学新路子,形成了全社会办学的新模式,成效显著。北京开放大学针对服务首都学习型城市发展目标,以广大市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养”八个字为主线调整优化专业学院设置,提高服务能力。学校建设城市管理学院,以满足地铁和公共交通8万安全员的安全教育,以及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乃至220万外来人口素质提升的需求;建设创意学院,服务于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功能的人员的学习需求;建立慈善义工学院,满足20万社会志愿者提升素质的需求等。广东开放大学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开展了互联网+居家养老健康平台和互联网+3D打印实践探索,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并制定了《广东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工作规定(试行)》等制度。上海开放大学倡导全社会办学,与95家企业合作办学,与市老龄委、市残联、市妇联、市监狱局、市侨办、市总工会、市民政局等部门共建特色学院,学习群体辐射全市各社区居民,并为外来务工人员及残疾人、老年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提供专项服务。学校成立工匠进修学院和民政学院,前者已为首批72名工匠提供培训,后者为上海民政从业人员和有志于从事民政工作的市民提供教育服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江苏开放大学形成了苏南、苏北、苏中三个办学分中心。在苏北,江苏开放大学和宿迁人民政府、京东电商公司合作成立宿迁开放大学京东电商学院;在苏南,结合苏州地区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发达的特点,与知博机器人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有智能机器人研究重点实验室)合作,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智能制造技术学院;在苏中,在江都区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学院,为社区教育管理者培训,目前已完成对福建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甘肃省教育厅、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委托的社区教育培训。
(三)推进信息技术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和远程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融合应用
追踪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融合应用,是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了远程开放教育云平台,实现了“教、学、管、研、服”一站式和一体化,建成了314间云教室,组织开发了3万门五分钟课程等。北京开放大学建设了远程虚拟实践教学中心和开放教育创新教学中心,学习者可以远程登陆虚拟实践教学中心,共享教学中心的实践教学资源。这一实践教学中心既是资源共享中心,也是实践教学中心,同时也是协同创新平台。开放教育创新教学中心正在建设研发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将该校50个教学点及其所有管理虚拟仿真到总校,在总校就可以看到50个教学点和实践中心的管理,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能实时动态展现,比如每个中心有多少学生在线学习,学什么类型,教师是不是及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广东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在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实现线上和线下结合,虚拟和现实结合。云南开大启动了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基层办学单位,开展了云教室的建设。
(四)大力推进科研发展,服务教学和专业建设
北京开放大学黄先开校长指出,一所新型大学没有科研的积累,是很难有大学的地位的,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老师也要有学术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总结问题,才能得到能力提升。基于对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其功能的认识,开放大学通过建立研究基地、虚拟或实体实验室等,推动科研发展,以科研支持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支持专业教学。北京开放大学建立了首都工程教育研究基地、智能教育研究院、远程虚拟实践教学中心等。云南开放大学建立特种材料研究所、开放教育研究院,以及省级数控技术、模具技术、电子商务等工作室和工程中心加强学校科研。上海开放大学确立“以一流开放大学为目标做实做强特色科研”的目标,坚持全员参与、顶天立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科研原则,强化科研基地、开放远程教育工程中心、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基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的建设。
(五)加强质量保障,促进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开放大学的声誉,也关系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各开放大学采取多种方法加强了教学质量保证。广东开放大学要求在专业设置时要与广东乃至全国、全球知名企业合作,且一定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以实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该校与三大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合作,成立智能机器人学院,例如,分别与大疆公司、巨人公司、广东数控等合作开设无人机专业、机器人专业、数控专业。同时,学校对老师、尖端的学科带头人实行柔性引进。专业起点高,教学团队整合行业、企业和高校最顶尖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有经验的专业组成的教师团队,使得毕业生的获取学位证书率将近29%,毕业生反响好,社会认可度高,确保学校4个专业的学位评审全票通过,且被专家赞誉为:教育教学质量比南方科技大学还好。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江苏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等邀请麦可思公司作为第三方开展评价,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上海开放大学成立校长为组长的质量保障体系研制和领导小组,形成教学质量内部保证体系和120个观测点。
除了教学质量,江苏开放大学等还力求追求服务质量,“以服务求得支持,以支持求发展,把服务做好,让地方政府看到开放大学是能够做事的,然后请他们支持”。
(六)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强化终身学习平台功能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战略的带动下,学分银行建设日益受到开放大学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国家开放大学在全国31个省(市)及21个行业建立了70个认证分中心。广东省向学分银行投入4800万,并在开放大学成立了以省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省长和分管教育副省长为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协调机构,推进考证结合,横向纵向贯通,实现学分互认、积累和转换。其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得到了国标委备案。云南开放大学积极开展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和转换试点,形成了学分转换原则和路径:1)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学分兑换;2)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学分兑换;3)各类技能竞赛成果与课程学分兑换;4)各种培训成果与课程学分兑换;5)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与课程学分兑换;6)探索优质课程资源的互选、互认,在八所联盟学校选择统设课程进行学分统一的认可和兑换;7)与云南省高校慕课平台对接和学分互认。(2017-12-11 MOOC 文章来源《开放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