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问题
五年实践中,开放大学建设也面临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开放大学内部的认识问题、能力问题、师资队伍、资源建设和技术应用以及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生源问题等,更重要的是外部问题,包括政府重视、扶持政策以及相关的改革创新触碰到的体制机制问题等。本次会议上,校长们着重交流了期待解决的外部问题。
1.新型大学定位问题
教育部2016年出台的《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开放大学是新型高校,但是政府管理体制并没有因此做出相应调整,开放大学难以获得普通高校一样的政策支持。广东开放大学吴文清校长指出:开放大学在国家或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没有直接主管部门,每次工作都要同时向几个处室汇报,有时处于很多部门管又是很多部门不管的尴尬境地。又如,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在政府部门是遵循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还是成人高校的管理模式,迄今没有明确,各省市做法不一。如果适用普通高校的政策,就可能无法顾及开放大学的特殊性;如果作为成人高校管理,开放大学失去了与普通高校同台竞争的机会,可能无法入流;将开放大学作为成人高校管理,在社会认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再如,政府主管部门对开放大学怎么看待,在公共教育体系里面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不够明确。开放大学面临在计划体制内办学又要适应体制外的市场机制的矛盾,很不容易。
2.缺乏配套政策支持
江苏开放大学校长崔新有指出,虽然国家重视开放大学建设,但是自从开放大学更名以来,国家或政府没有真正为开放大学出台新的配套政策。开放大学成立以后所有的政策还是原来的政策。现有办学政策和机制体制又无法跟上开放大学改革创新的步伐。因此,开放大学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就碰到很多依靠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很多老年人先前学历没有达到规定的学历教育要求,无法实现《办好开放大学意见》明确说明的开放大学可注册入学;又如,我国尚未对终身教育立法;开放大学建设缺乏制度保障;还没有适合开放大学的评估标准;学制不够灵活,必须不低于两年,而实际上有些学生通过学分银行可以将工作经历、已修读课程、证书等先前学习成果转化为部分学分,不需要两年时间修完剩余学分。
3.国家开放大学和省市开放大学需要协同发展
开放大学作为一个系统,迫切需要协同改革创新,探索出有效的模式,共享优质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并转化为政策、制度。
(二)发展建议
1.支持开放大学先行先试。开放大学建设作为一项试点,应在随时注册、学制年限、教学形式、资源共享、人才聘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只要有利于全民终身学习、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利于社会成员多渠道成才都应大力支持、鼓励。
2.加快推进39所省级电大的更名。国家开放大学杨志坚校长建议教育部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和总结5+1所开放大学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39所省级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步伐。这39所省级电大是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的拖延,不仅在“举旗定向”上影响整个电大系统的转型发展,也影响国家开放大学的社会认知、质量品牌和探索发展,以及教育部提出的2020年建设中国开放大学体系的目标的实现。
3.明确新型大学类型定位。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突破传统的大学分类和身份管理体制,打破传统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二元划分模式,避免开放大学在政策空间、办学路径、社会认知以及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
4.列出希望政府或者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帮助解决的政策清单,依照行政程序,逐步把开放大学的改革观点、创新想法转化为政策实践。
5.重视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发展,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在开大、电大系统转型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将国家开放大学列入重点院校建设规划,培育其成为国际开放大学体系中具有更多话语权、更大影响力的开放大学。
6.推进终身教育立法、设计和制定适合开放大学的评估、将开放大学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纳入国培计划、学制不要规定不低于2年等。
7.加大宣传,扩大开放大学的社会影响。王一兵教授指出,社会乃至教育领域的人士对开放大学还缺乏深入了解,甚至存在偏见,开放大学从业者需要大力宣传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扩大社会影响。(2017-12-11 MOOC 文章来源《开放教育研究》)